食货丨汪朗:考察臭豆腐
作者自画像
汪朗,1951年6月生于北京,1978年10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。入学前曾在山西忻县插队三年半,在太原钢铁公司当炼钢工人六年半。1982年毕业后分配到《经济日报》的前身《中国财贸报》,在此一直工作至2011年退休。在《经济日报》期间,先后从事国内、国际多个领域的经济报道,当过几个部门主任,大致还能胜任工作。最近几年,业余时间写点儿关于吃吃喝喝的文章,编过两本集子,好像还有一点点影响。仅此而已。
原题
考察臭豆腐
作者:汪朗
京城特色吃食中,有一样名头很大,辈分很高,味道很独特,却很少被文人雅士提及,这就是臭豆腐。准确说,是王致和臭豆腐。
臭豆腐的地位,上世纪中期已经很高。1935年,北平市政府秘书处编纂出版了一部《旧都文物略》,详细介绍了古都风貌,其中有一段京城饮食简介:“平市著名食物,如“月盛斋”之酱羊肉,“六必居”之酱菜,“王致和”之臭豆腐,“信远斋”之酸梅汤,“恩德元”之包子,“穆家寨”之炒疙瘩,“灶温”之烂肉面,安儿胡同之烤羊肉,门框胡同之酱牛肉,“滋兰斋”之玫瑰饼,“同和居”之大豆腐,“二妙堂”之合碗酪,“新丰楼”之芝麻元宵,“都一处”之炸三角,“正阳楼”之螃蟹,“东来顺”之涮羊肉,“西来顺”之炸羊尾,“兰花斋”之蜜糕,“全家楼”之汤爆肚,“便宜坊”之烤鸭,“致美斋”之萝卜丝饼,“福兴居”之锅贴,“虾米居”之兔儿脯,“聚仙居”之灌肠,“沙锅居”之白肉,冬日之菊花锅,夏日之冰碗,均极脍炙人口,喧腾一时。”
按此排序,臭豆腐在当时京城著名食物中,居然位列第三,而不少名餐馆如东兴楼、全聚德的菜品却榜上无名,另一家以烤鸭闻名的老字号便宜坊虽然入选,但排名也在后面。《旧都文物略》的主撰为北平市政府主任秘书汤用彬先生,他是国学大师汤用彤的长兄,新旧两学皆精,民国时还做过几个省的秘书长,也算是吃过见过的主儿。这样一个人在推介京城特色食品时,为何要选王致和而弃全聚德呢?也许,汤先生所看重的是吃食的平民性和性价比,烤鸭子并非人人能享用,臭豆腐、炒疙瘩、包子、灌肠却是一般人家都吃得起的,因此要重点推介。这倒也是一种标准,虽然不够“高大上”。
不过,臭豆腐名头虽大,却非京城独有,鲁迅先生的老家绍兴就出产这东西。周作人先生便曾以“臭豆腐”为题写过文章,内云:“近日百物腾贵,手捏三四百元出门,买不到什么小菜。四百元只够买一块酱豆腐,而豆腐一块也要百元以上,加上盐和香油生吃,既不经吃也不便宜,这时候只有买臭豆腐最是上算了。这只要百元一块,味道颇好,可以杀饭,却又不能多吃,大概半块便可下一顿饭,这不是很经济的么。这一类食品在我们乡下出产很多,豆腐做的是霉豆腐,分红霉豆腐臭霉豆腐两种(棋子霉豆腐附),有霉千张,霉苋菜梗,霉菜头,这些乃家里自制的。外边改称霉豆腐臭豆腐,这也没什么关系,但本地别有一种臭豆腐,用油炸了吃的,所以在乡下人看来,这名称是有点缠夹的了。”
文中提到的货币,应该是第一套人民币,1955年第二套人民币发行后,两者的折换率为第一套人民币一百元等于第二套人民币一分钱。如此看来,臭豆腐确实是既臭且贱。
启明先生的文章,刊载在1949年12月26日的上海《亦报》,当时他已返回北京,靠翻译和写作为生。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,当时京城臭豆腐价钱仅为酱豆腐的四分之一,故而是“杀饭”的利器。再有,京城的臭豆腐和绍兴的臭霉豆腐大致相同,与那里的臭豆腐则不是一回事。绍兴的臭豆腐是放在臭卤坛中浸泡而成的,有点借臭的意思,而北京臭豆腐的味道却是自身腐败到极点的产物,属于自来臭,因而更加深厚悠长。
京城臭豆腐虽非独步天下,但说道却是别处比不了的。有关臭豆腐起源的权威读本之一,是曾任王致和南酱园经理的李联邦先生1984年写的一篇文章,题目就叫《王致和臭豆腐》。如今网上流传的关于王致和臭豆腐的种种说法,基本来源于此。
据李先生说,相传王致和是安徽仙源县举人,清康熙八年(1669年)进京参加会试落第,因无回乡盘缠,只能滞留京城,等待下科考试。为谋生计,王致和于是做起了豆腐生意。有一次赶上夏天,做出的豆腐没卖完,他怕坏了,便切成四方小块,配上盐、花椒等佐料,放在一口小缸里腌上。结果一忙把这件事情忘了。等到想起来,已经是数月之后,打开小缸一看,豆腐已成青色,虽然臭味扑鼻,但是别具风味,邻里品尝后,无不称奇。
王致和屡试不中,索性经营起臭豆腐来,并于康熙十七年(1678年)在前门外延寿寺街创建了王致和南酱园,主营臭豆腐,兼营酱豆腐、豆腐干和一些酱菜。清末,臭豆腐传入宫廷御膳房,成为慈禧太后喜爱的一道日常小菜,慈禧太后还赐名“青方”,遂使其身价倍增。
这段记述尽管广为流传,却有几处漏洞。其一,安徽并无仙源县,只有仙源镇,过去是太平县的县城,而太平县存在了1000多年,前些年才改为为黄山市黄山区。其二,康熙八年并未举行过会试即录取进士的考试,比较靠近的会试时间是康熙六年和九年,这一点只要查查清代状元名录便可了然。康熙六年丁未科的状元为缪彤,康熙九年庚戌科的状元为蔡启僔。因此即便有王致和这么一位举人,他也不可能在康熙八年参加什么进士考试。其三,中国许多地方一直将臭豆腐称为青方,包括绍兴,因此很难说青方是慈禧给王致和臭豆腐的赐名。
尽管有这些漏洞,我倒是觉得关于王致和与臭豆腐的记述大致可信。理由如下:
一、仙源虽然不是县名,但毕竟是个确切地界。仙源镇所在的太平县属于古徽州,至今徽州还有一道名吃毛豆腐,其制作方法与北京臭豆腐生产工艺的前几道工序完全相同,都要通过发酵让豆腐块长出密密的白毛,略微发臭,只不过到了这一步毛豆腐就直接加工食用了,而臭豆腐还要进行后发酵,直到臭味更加强烈。因此,臭豆腐相当于毛豆腐的升级版。
二、康熙八年虽非春闱之年,但由于会试时间在次年的三月初九、十二和十五日,一些偏远地方的举子为避免耽搁考期,往往会提前赴京备考,因此王致和在这一年来到京城也是可能的。
三,从王致和南酱园这一字号可以看出,其创办者是打南边来的,而且还有些身份。一个卖臭豆腐的平头百姓,是不太敢将自己的名字用在店名上的。北京一些小商铺的字号也有带名字的,但都是有姓无名,而且姓氏都是附着在后面,像什么茶汤李、馄饨侯、小肠陈、烤肉季,因此王致和没准还真是个举人,若无这等功名,商号就该是“臭豆腐王”了。
京城臭豆腐名气虽大,身价却不高。过去北京一般人家不过用来就窝头吃,或是用臭豆腐汤拌擀条儿,再加上点香油、酱油和米醋调制成的“三合油”,臭中带香,别是一个味儿。喜欢臭豆腐就热汤面者,绝对就是食臭高手了。
这两年,臭豆腐的地位有所提高,外地人到北京吃涮羊肉,若是能点上一盘炸窝头配臭豆腐,准会被另眼相待,因为这是“老北京”近些年才兴起的吃法,而且味道与涮羊肉很搭。我的一个朋友,还用臭豆腐渍制臭鳜鱼,据说味道不错。
记得上中学时经常要批判个人主义,说这个东西像臭豆腐一样,闻着臭吃着香,很难除根,要不断“割韭菜”,后来又发展为全民性的“狠斗私字一闪念”。如今,臭豆腐风味依旧,“一闪念”则很少有人提了。
作者美食散文集封面
本号获作者许可转载,美食图片选自网络
喜欢小号
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
食货志
记录直白的历史
讲述真实的故事
长摁二维码
加盟新三届
我们不想与你失联
备份新三界
余轩编辑、少达审读
详情点击“阅读原文”